很多人都听说过3D打印,也晓得这种技术可以创造出“萝卜刀、伸缩剑”等等这些小物件,但说起它的造房功能,却恐怕是鲜有人知的。两年前,“清华教授”靠着3D技术的支持,仅花费20多万就完成了七天建造一套房的壮举!
那么,3D打印与建筑业碰撞后,到底会出现惊喜还是惊吓呢?房屋的质量验收能够达到标准吗?“便宜没好货”的说法,是否会被用到3D造房上?
有谁能想到,用机器“印制”出来的房屋,竟然可以贴上安全稳固、造价便宜、工期短等等标签。
就在2022年的新春,“清华教授”徐卫国竟运用3D打印技术,带领团队在短短一周内“打印”出了一套房。关于这套在张家口落地的房子,具体运用到了哪些“新科技”呢?
在建房的设计与动工方面,徐卫国其实思考了很多方案。可最终,他决定不雇用任何社会人力,而是只依靠三台机械设备与自己的团队,来完成房体的建造。
一般来说,在传统的房屋建造里,有相当一部分钱款要当作“人工费”,并且整个过程会使用到的“高科技”产品也就是“搅拌机”了。但徐教授想要建造的3D打印房屋,却是“非常叛逆”,因为工程期间几乎没有人工费,“科技”指数也提高了不少。
徐教授仅通过为机械臂设置相应的程序代码,就让器械完美的承担了“搬砖和泥”的责任。在房体的建造过程中,其实唯一使用到人力的时候,就是将特制的金属、塑料等材料放置在打印机当中。
随后,机器会进入自主运作模式,在搅拌出“混凝土”后,便会按照程序要求打印出不同形状的“墙体”。
而对于村民对房屋强度的担忧,许教授也是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定心丸,那就是自己与团队曾在上海完成的,一座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的“打印桥”。
这座桥运用的便是3D打印技术,并且全桥26米左右的长度,也让其成为了全球最大的“智造桥”。既然技术成熟,材料也同样是混凝土,那桥到房的转变,其实也就说不上有多困难了。
就这样,3D打印房屋的计划终于被房主一家接受了。可虽然“甲方”同意了,但工程款却是迟迟划拨不下来。原来,由于房屋的男主人常年以零工为生,女主人也只是在村委会进行简单的工作,他们能掏出来的建房装修款并不多,仅有20万左右。
但这并没有难到徐教授,因为在他看来20万已经非常充足了,毕竟整体的工程并不存在什么人工费,大多只是“料子钱”而已。技术有了,钱也有了,徐教授也就带领着团队,正式进入到建房工程当中了。
在经过详细的地势勘测之后,教授发现房主一家居住的村庄位于北部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中间带,再结合当地的起居习惯,那么“窑洞”就成为了最优的房体建造选择。
在与甲方屋主协商一致后,许教授便按照窑洞的房体特点,开始了混凝土的全机械化浇灌。而这次的房屋建造在保证墙体不会“透风”的同时,额外还加装了保温层与相应的避震措施。
一般来说,为了防止地震导致的房屋倒塌,会从“扛震、放震”两方面进行避震处理,而这次使用到的混凝土之中,就用到了特质的粘合材料,保证了墙体的整体抗震强度。
随着最终的房屋验收合格,许教授与团队整整160天的辛苦也总算是没有白费。而这座万人讨论的热点房屋,也终于在结合了避震、冬暖夏凉、安全、造价低等所有优点后,完美迎来了屋主人的入住。
3D打印技术与建筑业的结合虽然形成了解放劳动力、让房屋造价降低的优点,但也有人从中发现了可能存在的,工人们会“无活可干”以及房屋使用期限存疑的弊端。
据了解,徐教授带领的整个团队的人数仅在20人左右,虽然看似人数也不少,但教授与团队在平时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工作需要同时进行。并且说到底,无论是混凝土的搅拌,还是墙体的浇灌,其实都是由三条机械臂开展的。
但在传统的房屋建造中,建造平房就得用到一整个“建造团队”,这不仅需要的人数众多,并且由于工程队之间的技术参差不齐,人们往往很难约上想要的工程队伍。
而3D打印技术不仅在需要人数方面有巨大优势,它其实还可以为屋主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以及造价费用。
在以往,人们为了等待房屋完工就不得不在外租房,但房费贵了会感觉不值得,太憋屈了又不舒服。并且工期也会因为天气而受到影响,而工期一长,房屋的造价费用也就会升高。
但徐教授他们使用3D技术打印的房屋,从设计到落地仅用了160天左右,费用也控制在了20万左右,这还是因为房屋建造中用到了很多特质的粘合材料。
所以说在节省成本和节省劳动力方面,3D打印房屋的技术拥有着卓越的优势。但有人期待就会有人担心,而他们担心的点,其实也正是出于这两方面。
以房屋强度而言,虽然屋子通过了验收标准,但这也只是证明房体目前的使用不存在大碍。但随着居住的日子越来越久,同时还伴随着不定期的冷热雨雪天气的影响,房子能否成为“百年屋宅”其实在大家心里是存疑的。
除此之外,虽然从屋主角度来看确实节省了人工成本。但以从业人士角度来看却无疑是一场“灾难”,毕竟熟悉工程业务本身就需要进行长期的培训与学习,可谁曾想技术学到手以后,岗位却没了。
这对于无数的从业家庭而言绝对是一场打击,如何平衡从业人员与新科技之间的关系,也是3D打印向社会提出的一个大大的难题。
关于房屋强度与从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争议无可厚非,但3D打印房屋其实也有很长一段路要走,这些难题在未来一定会迎刃而解。
就以熟悉3D打印技术的徐教授而言,他与团队能造屋又造桥的前提,是因为他们是“清华”圈子的。而这,其实也就说明了3D打印房屋仍然属于“高精尖”操作。
让高科技下沉到大众行业,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,期间需要改善的地方还有很多,就比如操作机械臂的程序并不是谁人都会的,而专业化与民众化向来是一对反义词。
不仅如此,我国的建筑业需求其实是多样的,“平房”只是其中一种,对于百米的城市大厦、精致的写字楼、别墅以及居民楼房,3D打印技术到底能不能应付的了,其实是充满了未知的。
所以当前并不需要担心机器会成为建筑业的施工主流,而等到3D打印技术真正下沉到建筑行业时,那也就说明机械的程序代码问题一定的到了妥善的解决。
到时候从业人员就不会因此而脱岗,甚至会因为科技的辅助而使工作更加便利。就像是保洁员不再使用扫帚,而是驾驶起了四轮的扫地车。
此外,在房屋强度方面,既然是“清华教授”操刀,那他们使用到的材料也一定是最前沿的,并且材料学的发展其实也可以对3D打印房屋进行反哺。
那么,随着时间的推移,等到越来越多的高强度材料被发明出来,且成本被“打”下来时,又怎么会让人担心打印的房子不能“百年屹立而不倒”呢?并且等到3D打印技术成熟后,更多的专业领域出现它的身影想必也不会是天方夜谭了。